|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其中,“根”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兩岸的文化認同,重要的是“根”的認同。臺灣有識之士早就指出:無論從考古、民族、地理、文化角度來看,都證明臺澎金馬居民與整個中華民族的“血緣地緣整體關系”,臺灣人民的“根”“是深埋在臺灣海峽彼岸那一片五千多年綿延不斷孕育炎黃子孫的芬芳泥土中”。這種深深植于民心底層的因素,是愛之源、力之基。
連、宋大陸行,先后到黃帝陵祭祖,到中山陵緬懷中山先生,到各自家鄉尋宗,情不自禁喊出“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兄弟一家親”,并一再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這是“根”、“祖”、“脈”認同的集中反映,與民意民心自然地吻合在兩岸交流交往和心靈互動中。
然而,人有真偽。先賢曾把“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稱為“國寶”,把“口不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稱為“國器”,把“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的人稱為“國用”,把“口言善,身行惡”的人稱為“國妖”。在今日島內,有人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有人既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嘆“生為臺灣人的悲哀”,雖為極少數、極個別,但數典忘祖,奴顏媚骨的“國妖”面孔被民意民心之鏡辨認得清清楚楚。白居易詩云:“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此言極是。
當今,主流民意民心系“和”!昂汀笔侵腥A傳統文化一脈,是“根”的延伸。兩岸和解、和諧、和平,直至和平統一,是時代潮流,又是歷史責任。怎么辦?連戰先生直言:“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假如我們不做,誰來做?假如現在不做,什么時候做?”宋楚瑜先生表示:“華夏統一尚未完成,兩岸兄弟們要加油,我們要更加努力”;“不要光看我在大陸說什么,更要看我在臺灣做什么”。
連、宋帶著兩岸愿景共識回到了臺灣。這對民進黨是挑戰又是機遇。向著民意、民心,跳出“臺獨”思維,尊重、鞏固、擴大連、宋大陸行成果,造福于民,重塑形象,為時未晚;悖離民意民心,獨行其是,故伎重演,最終必為潮流和歷史所棄!罢d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古今如此,臺島當政的民進黨豈能例外?(王善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5月24日 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