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丨喀什古城煥新顏:文旅融合創造幸福生活
上午十點半,新疆喀什古城東門廣場響起悠揚的十二木卡姆樂曲聲,一場隆重的開城儀式迎接八方來客。
陽光灑落在喀什古城土黃色的墻面上,鑲著花邊的木雕窗欞被居民次第推開。作為現存規模較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這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在新一天的曙光中熱鬧起來,向世人展示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獨特魅力。
然而,這座“活的古城”也曾面臨嚴峻的挑戰。“垃圾靠風刮,解手房頂爬,水管墻上掛,污水靠蒸發”是昔日老城區居民生活的真實寫照。2010年,一項投資70多億元,涉及20多萬人口、8平方公里面積的老城區危舊房改造民生工程全面啟動。
“我們嚴格按照‘修舊如舊、保留風貌、建新如故’的原則,將歷史風貌與現代需求相結合。”喀什市委副書記、市長偉力·阿西木介紹,改造工程最大程度尊重古城居民的意愿,一戶一設計,建成了符合抗震要求、具有現代化水電氣系統和民族特色的民居。
2015年,喀什古城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如今,喀什古城內,石板路平整寬闊,房屋高大穩固,既有傳統民居的歷史韻味,又具備現代化的生活設施。這項民生工程不僅極大改善了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更通過文旅融合發展,讓古城煥發新生,使眾多居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在“古麗的家”民宿,主理人沙拉麥提·卡日正忙著招待游客。2017年3月,她將自家院落改造成旅游接待小院,成為景區首批旅游接待家訪戶。改造過程中,她獨具匠心:給土坯墻刷上暖黃色涂料,院里種滿月季和無花果,客廳掛上刺繡掛毯,讓小院盡顯民族韻味。
“游客很喜歡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現在一樓是民俗文化展示大廳,二樓是不同風格的民宿客房,游客可以一邊喝茶,一邊欣賞歌舞表演。”沙拉麥提·卡日說。
“古麗的家”民宿的成功,是古城居民投身文旅產業的生動縮影。
阿布都艾尼·海力帕提是藥茶文化的傳承者,他的藥茶館藏著許多“寶藏”。貨架上,小豆蔻、沙棗等原料磨制成粉,分門別類整齊裝在玻璃瓶中;茶單上詳細展示著各類特色藥茶,既有傳承數代的傳統配方,也有融入現代健康理念的創新品種,滿足不同需求。
說話間,店里不斷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阿布都艾尼·海力帕提用普通話耐心地介紹著。一杯杯藥茶既承載祖輩智慧,又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叮叮當當……”清脆的敲擊聲回蕩在喀什古城街道上。一家銅器店內,哥哥阿卜杜柯尤木·艾力和弟弟阿卜杜熱伊木·艾力手持鐵錘,精心鍛打著銅器。
兄弟倆的銅器手藝源于家族傳承,由爺爺和爸爸手把手傳授。店里雖不大,卻陳列著近百種銅器:墻上掛著葡萄紋銅壺,架上擺著嵌彩石銅盤,角落堆著待完工的銅鍋,每件都凝聚著兄弟倆的心血。
隨著古城人氣漸旺,他們推出了“定制化”的服務,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把傳統花紋融進現代樣式,銅器才更有生命力。”阿卜杜熱伊木·艾力說。
當古老的非遺技藝成為游客可體驗、可購買、可帶走的旅游產品,不僅傳承了傳統文化,還創造出經濟價值。
近年來,喀什古城相繼整合藥茶巴扎、土陶巴扎、汗巴扎等20余個特色巴扎,由傳統市集轉型為融購物、打卡、體驗于一體的文化節點,進一步拓寬和豐富了各族群眾的交往空間。2025年1至7月,古城景區共接待游客1668.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4.7億元。
既讓古城居民享受現代生活,又讓游客深度體驗當地風土人情與民俗文化,喀什古城正煥發出新的光彩,向世界講述著絲綢之路的古今故事,更譜寫著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新篇。(記者熊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