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中國丨“夜經濟”活力澎湃,展現我國經濟強大韌性
長沙五一商圈點亮城市“夜地圖”。
□唐代遠
這個暑期,從東北黑土地到嶺南珠三角,從黃河岸邊到湘西古鎮,夜間經濟突破傳統“吃喝玩樂”邊界,向“產品+場景+文化”深度融合升級。夜間經濟不僅點亮城市“夜地圖”,繪就城市夜色的活力畫卷,更成為擴內需、促消費的關鍵抓手,悄然為百姓生活添加實實在在的“幸福增量”。
歷史與現代的“雙向奔赴”,讓夜間消費有了“文化魂”。夜間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并非簡單的“燈光工程”,而是讓消費者觸摸文化溫度、參與場景共鳴。湖南永順芙蓉鎮,土家吊腳樓燈光勾勒山水詩意,非遺工坊里茶香與銀飾叮當交織;河北涿州騰飛夜市,非遺展臺前游客云集,傳承人感慨“夜市讓老手藝走到年輕人身邊”。這些生動的場景揭示:當歷史街區、非遺技藝、民俗活動等文化IP,與步行街、燈光秀、夜市等夜間場景深度融合,文化成為可觸摸、可參與的體驗。消費者也不再滿足于“看個熱鬧”,而是渴望“沉浸其中”。這種從“旁觀”到“融入”的轉變,恰恰是夜間經濟區別于日間消費的關鍵。它用文化的“魂”,激活了消費的“新”,讓百姓在文化體驗中收獲精神層面的幸福。
多維場景的“化學反應”,讓夜間經濟有了“生態鏈”。夜間經濟的活力,源于不同業態的“跨界聯動”與“生態共建”。2025廣東夜經濟暨暑期消費促進活動,將夜市、餐飲、購物等業態串珠成鏈;湖南婁底借“婁超”賽事推出“票根經濟平臺”,一張足球票根能解鎖景區、酒店、餐飲的全業態優惠。“夜游+夜食+夜購+夜娛”的鏈條式發展,是業態融合的深度探索,通過互補延長消費時長、提升消費頻次。游客白天逛景區,晚上看戲劇;吃完夜市,再去聽一場livehouse,這種多維場景的“化學反應”,讓夜間經濟的增長空間從“線性”變為“指數”,也讓百姓的夜間生活更豐富、體驗更順暢,幸福感和獲得感持續升級。
制度創新的“精準滴灌”,讓市場主體有了“定心丸”。夜間經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對“痛點”的精準破解。如長春市自8月起連續3周將新民大街設為步行街,讓街區的文化氛圍更純粹;甘肅省環縣通過“劃行規市”策略,將100多家流動攤販統一規劃到800米專屬區域,曾經的“油漬夜市”變身“整潔夜集”。這些舉措解決了夜間經濟審批繁瑣、空間受限、環境雜亂等問題,同時通過在“管”上做加法,解決“出行難”,杜絕“宰客”亂象,讓消費者“敢消費”。從簡化審批到優化服務,政府的“有形之手”始終圍繞市場需求發力,激活市場的內生動力,讓商家“放手干”,讓消費者“放心買”,為百姓享受夜經濟紅利提供堅實保障。
“夜經濟”活力澎湃,是我國經濟韌性的生動展現,更是消費升級、百姓生活品質提升的必然結果。從文化賦能到業態融合,再到政策護航,夜經濟的發展凝聚各方智慧。未來,隨著更多創新落地、優質供給涌現,“夜經濟”必將成為城市發展“新引擎”,持續為百姓生活注入活力與溫暖,讓幸福生活在夜經濟的蓬勃發展中愈發紅火。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