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進墨脫 跟訪看巨變(人民眼·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快遞員在墨脫派送包裹。
圖為車輛行駛在扎墨公路上。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徐馭堯攝
數據來源:西藏自治區商務廳 西藏自治區郵政管理局
引 子
墨脫,在哪里?
青藏高原東南角,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下轄縣,很長一段時間不通公路,一度被稱作“高原孤島”。
在這里,網上下單購物,多久能到?
2013年,扎墨公路開通,墨脫甩掉“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的帽子,網購從無到有,逐漸進入當地人的生活。最初,快遞需要半個月乃至更久方能送達;現在,最快僅需3天。
交通設施改善只是一環。政策支持、機制創新、科技助力……多重利好疊加,高原物流觸角不斷延伸,越來越多農牧民實現“網購自由”。
截至2024年底,西藏全區村級寄遞綜合服務站達4646個,日均處理進村包裹2.1萬件,覆蓋率達98%的村寄遞物流網絡已建成。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雪域高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全國各地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
近日,記者跟隨一車快遞從拉薩配送到墨脫,近距離觀察西藏電子商務與物流的發展脈動,記錄雪域高原滄桑巨變。
倉儲之變
從傳統管理到技術驅動
時間:8月8日深夜至8月9日凌晨
地點:拉薩市
夜深了,京東物流拉薩本地倉依舊燈火通明,傳送帶轟鳴運轉。一件件貨物有序出庫,準備發往墨脫。
“在西藏,消費者下單京東自營商品,拉薩當日達、次日達已是常態;其他城市,三五天也能到。”京東物流西藏地區業務負責人溫寶鵬說。
之前可沒這么快。溫寶鵬舉例,2015年,京東在西藏開通大家電配送服務,但得從四川成都、陜西西安等地調貨,有時半個月才能送到消費者手上。
直到2017年5月,京東物流拉薩本地倉投運。“本地倉提前儲備商品,實現就近配送。”溫寶鵬介紹,目前拉薩本地倉的庫存商品達8萬余種,大家電、米面糧油、日化用品等一應俱全,年出貨量數百萬單,消費者下單的近八成商品品類可由此出庫。
供給完善,激發需求。今年上半年,西藏網絡零售額達到180.7億元,同比增長38.6%。其中,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占比86.1%,同比增長39.3%。
往倉庫里走,一臺臺略高于掃地機器人的設備,正“背”著近2米高的貨架傳送快遞。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地狼’機器人,借助智能物流搬運系統,實現無人化作業。相較于人工分揀,效率提升近3倍。”溫寶鵬說。
本地倉,合理庫存是關鍵。商品積壓多,不僅占用過多倉庫資源,還增加企業現金流負擔;反之,備貨不足,就得跨區域調貨,物流時效無法保證。
如何實現合理庫存?同樣依靠科技賦能,變傳統管理為技術驅動。
溫寶鵬打開電腦屏幕,一行行數字跳動變化。“高原夏天和旅游高峰期即將過去,我們相應調減了防曬霜、帽子、遮陽傘的庫存量。”他指著數據介紹,“大數據精準分析當地群眾購物習慣,預判很快迎來牛奶、谷物等的銷售高峰,我們提前調貨,確保購物時效。”
然而,本地倉多是自營商品,是大型電商平臺的選擇,并不適合所有企業。區外發貨、運輸進藏,在拉薩進行分揀并二次分撥,是多數快遞物流企業采取的運營模式。
距離京東物流拉薩本地倉不遠,西藏鏢局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善龍仍在忙碌。“作為物流企業,我們服務多家快遞公司。此前,快遞網點不夠集中,一輛大卡車進來,要在城里兜好幾圈、卸好幾次貨。”在西藏從事物流行業20年,陳善龍對行業痛點感觸很深:物流行業利薄,運輸成本、裝卸成本每多一點,企業負擔就重一分。
為此,拉薩打造占地420余畝的拉薩城投物流園,2016年3月正式運營,已吸引京東、德邦等110余家大中型企業入駐。物流園周邊,也有眾多物流企業落地,形成拉薩物流產業的集聚地帶。
產業集聚帶動企業降本增效。“車輛裝卸貨物省了‘滿城跑’,運輸成本、裝卸成本都降了;物流企業密集,大車司機找活更容易,成本進一步降低。”陳善龍說。
2023年,拉薩城投物流園入選國家級示范物流園區;2024年,全園區創收7.3億元。
“我們將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配套功能更加齊全的現代化物流園區。”拉薩城投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曉軍表示。
運輸之變
從艱難跋涉到較快到達
時間:8月9日凌晨至8月10日下午
地點:拉薩市至墨脫縣
9日凌晨1點半,記者登上一輛貨廂長約4米的輕型貨車,和司機落桑江央一同出發。
怎么這么早?
“凌晨出發,一早到達林芝市區,市區消費者下單次日就能收到貨。”落桑江央解釋。
拉薩到墨脫,途中經過林芝市區——巴宜區,得益于拉林高等級公路的開通,這段約400公里的路程,五六個小時就能到達。一路上,雙向四車道寬闊平直,高原天清氣爽,漫天星辰清晰可見。
出發1個多小時,貨車駛過拉薩市墨竹工卡縣,落桑江央語帶興奮:“這里是我的家鄉。”
他至今記得,小時候坐著村里的大貨車,經鄉村土路、盤山公路、雙向兩車道國道去拉薩,一會兒一個急轉彎,甩得人難受。
“那時覺得六七個小時已經很快了,哪敢想現在1個多小時就能到。”落桑江央感慨。后來,他在城里工地打過工,送過快遞,之后聽說司機賺錢多,又轉行開貨車。
作為老司機,落桑江央熟悉西藏的路,“現在拉薩到那曲、日喀則、林芝、山南4地都通了高速,物流效率高了,駕駛體驗好了。”
9日早晨7點左右,貨車駛進位于巴宜區的京東物流林芝分揀中心。在這里,貨廂中的包裹被全部卸下,按林芝不同區縣依次分揀,前往波密縣、墨脫縣這一線路的貨物再次裝車。
卸車時,落桑江央在車上補覺,隨后駛上極具挑戰的兩段路——
第一段,318國道,巴宜區至波密縣京東快遞波密營業部,全長200多公里。9日中午12點出發,當晚8點多到達。卸下波密當地的貨物后,我們一行夜宿波密;
第二段,扎墨公路,波密至墨脫縣京東快遞墨脫服務站,全長約100公里,10日上午9點出發,下午4點多抵達,隨即卸貨。
兩段路加起來350多公里,比拉薩到林芝巴宜區的距離短,路上行駛時間反倒多了約10個小時。這是為何?
“這兩段路彎道多、坡度大,通行條件復雜。”落桑江央所言非虛:這一路,色季拉山路蜿蜒曲折,通麥大橋跨越峽谷,嘎隆拉隧道縱穿雪山,隨后山路盤旋向下,海拔迅速從4000多米下降到1000多米。
尤其是扎墨公路,沿途跨越6條斷裂帶,工程難度極大,經過近50年修筑才通車。然而,部分路段格外狹窄,只容得下一輛重型車通行,至今保持著“雙號進縣、單號出縣”的通行規則。
一處急轉彎,記者看到路邊全是巨石,水流漫過路面汩汩流淌——前幾天降雨導致山體垮塌,雖已搶通,塌方的痕跡依舊明顯。落桑江央連忙減速,小心駛過。
繼續行駛,又遇到這樣一幕:一輛重型車因彎道太急,車頭一側沖下路面,車尾則把路堵得嚴嚴實實。前后十幾輛車的司機都主動下車,幫著想解決辦法。在大伙兒共同幫助下,約1個小時后,終于成功脫困。
“這些年,容易塌方的地方得到了加固、部分狹窄路段也拓寬了,通行條件改善不少。要是擱以前,類似擁堵得很長時間才能疏通。”京東快遞波密營業部負責人李勇回憶,扎墨公路通車之初,常被塌方和泥石流沖斷,那時只能在波密等搶修,一等三五天很常見。
一路上,每隔不遠,就能見到一些工程機械停在路邊。若是塌方、泥石流等沖斷道路,搶修人員可就近使用機械疏通。曾經只有越野車才敢自駕的扎墨公路,如今行駛著越來越多的小轎車。
扎墨公路的修通和維護,是西藏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生動注腳。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49萬公里,所有鄉鎮、建制村已通公路。其中,683個鄉鎮、4788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通暢率分別達到97.99%和86.05%。
路上,落桑江央偶遇表哥洛桑頓珠。“我會開挖掘機,正在附近修路。”洛桑頓珠說,“這里交通建設的需求越來越多,我把全家從拉薩搬到林芝,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配送之變
從單一運營到合作協同
時間:8月11日上午
地點:墨脫縣墨脫鎮及周邊
8月11日一早,京東快遞墨脫服務站配送員楊秀東如往常一樣,開著物流貨車開始配送。
“墨脫縣下轄7鄉1鎮,目前縣政府所在地墨脫鎮及周邊距離較近的村莊,支持京東自營配送服務。”忙到中午,楊秀東把一臺電冰箱送到墨脫鎮居民扎西央宗家中,落桑江央運來的一車貨物已全部送達。此時,距離扎西央宗下單不到72小時。
這是往昔難以想象的時效。
2006年入行,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分公司快遞員建阿達瓦,是土生土長的墨脫人。年輕時,他作為背夫,時常徒步翻越雪山,把物資從林芝市區背回墨脫,“一去一回,有時候一個月就過去了。”
“2013年扎墨公路通車,物流從無到有,配送時效從一個月縮短到幾天,這激發了當地群眾的網購熱情,進一步推動快遞業發展。”林芝市郵政管理局局長李國民介紹,墨脫縣已有京東、順豐、圓通等7家快遞企業入駐。
距離墨脫縣城較遠的鄉村,如何配送?楊秀東說,這些鄉村的消費者若在京東自營店鋪下單,商品從拉薩本地倉出貨后,即委托郵政快遞一路運送至消費者手中;非自營店鋪,則由商家自行聯系快遞公司寄遞。
出于成本考慮,大部分快遞公司均選擇將快遞運到墨脫縣城后,再委托郵政配送,這一模式被稱作“郵快合作”。
記者暫別楊秀東和落桑江央,登上建阿達瓦的綠色郵政車,在多個快遞服務點取貨。每個服務點內,都放著一個大大的郵政快遞袋。
即便多數快遞企業到鄉的快遞都交給郵政配送,但當天的車輛貨廂還是只裝了1/3。“有的鄉人口多、貨量大,車能裝滿,跑一趟能盈利;有的鄉包裹不多,就會虧損。”建阿達瓦說。
為鼓勵郵政接單,林芝市設立了專項補貼:郵政每承接一單其他快遞企業的轉運件,就會獲得一定額度補貼。今年前7個月,林芝“郵快合作”投遞量達57.4萬余件。
農牧民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快遞服務,除模式創新外,還離不開末端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
目前,林芝共設置村郵站436個,開辟市到縣郵路5條、縣到鄉鎮郵路27條、鄉鎮到村投遞線路66條,成功打通農村寄遞物流“最后一公里”,在西藏率先實現“村村通快遞”。
“2024年,墨脫縣全年投遞量為78.24萬件。雖然量不大,但快遞、物流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靠補貼‘輸血’,還要進一步降本增效,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李國民說。
攜手合作,降低運輸成本。“目前,墨脫縣大部分快遞企業每天就是幾百單,如果一家一輛車從拉薩跑墨脫,根本塞不滿。”在縣城經營著圓通速遞服務點的楊莉春,已在快遞行業摸爬滾打10多年,對當地快遞業務發展情況了然于胸,“所以,我們幾家快遞公司與同一家物流公司合作,共同由這家物流公司運輸貨物,成本明顯降低;因為保障多家快遞企業,物流車輛也更容易滿車,時效得以提升。”
多元經營,提高盈利能力。建阿達瓦取郵政快遞袋時,記者見到了在縣城承包一家快遞站點的鞏天文,他在站點內還開了家水果店。“快遞是很大的‘流量生意’,每天來寄取快遞的有上百人次,有些人會順手買點水果。”鞏天文說,自己生意的一多半利潤來自水果店,會繼續用好快遞這一引流工具,實現相互促進。
返程之變
從空車回程到物流上行
時間:8月11日下午
地點:墨脫縣墨脫鎮、背崩鄉
遵循“雙號進縣、單號出縣”的通行規則,落桑江央得趕在8月11日離開墨脫。返程的他還有一項“特殊使命”,把來自墨脫、波密的農特產品帶回拉薩。
“快遞行業的利潤主要來自攬收端,豐富的寄出貨物能夠避免‘滿車進、空車回’,進一步降本增效。”李勇介紹,目前,墨脫、波密的寄出貨物主要有石鍋、天麻、靈芝等,每趟車可運三四百件,上行情況平穩,物流網絡利用率較高。
當地貨物如何寄出?墨脫鎮快遞企業集中,村民可直接到快遞點寄貨或等快遞員上門取貨;其他7個鄉,則主要依靠郵政快遞發貨。
與落桑江央道別后,記者來到墨脫縣背崩鄉格林村。這里有觀察南迦巴瓦峰的絕佳視角,還有相對完善的民宿基礎設施,2024年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成為熱門“打卡地”。
文旅興旺,帶動產品外銷。紅茶是村子的拳頭產品,更是許多游客的“心頭好”。游客現場購買后,若是不便攜帶,可在村郵站通過郵政發貨,直寄上門。
不僅是線下,村里的年輕人還通過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途徑把特產賣到全國。“我們村現在每天都有幾十單快遞寄出,每單物流成本在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格林村村委會主任多杰平措介紹。
不過,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即便墨脫縣特色農牧業初具規模,進出墨脫的快遞貨車仍未實現“滿車進、滿車回”,最多是“滿車進、半車回”。楊莉春在墨脫鎮與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石鍋店達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這家店出售的石鍋基本都交給她發貨,“盡管我們幾家快遞公司努力湊單發貨,上行的車輛目前也只能裝一半左右。”
“末端物流運營成本高昂,一個重要原因是本地寄出貨品少。在有的地方,物流企業只能用單程賺的錢,來補回程幾乎空車跑一趟的成本。”李國民認為,真正解決這一問題,還得靠本地產業發展,把返程的車填滿。
“不能忽視客觀條件限制,偏遠地區的物流帶有民生保障性質。”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黃瑾坦言,財政支持是這些地方物流運轉的重要助力,但企業在其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加強,應持續整合資源,提高效益。
在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崔麗麗看來,政府完善各類基礎設施,電商平臺運用技術手段提高分揀效率,物流企業持續推動經營模式創新,多方合力才能破解偏遠地區物流配送難題。
堅持發展偏遠地區物流,還有更深遠的意義。
“我們力推墨脫商品走出去,既有民生考量,更有加快推動墨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期待。曾經的‘高原孤島’通了公路,只有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才能帶來持續的發展活力。”林芝市委常委、墨脫縣委書記符永波說,“商品流動帶來信息流動,信息流動帶來觀念變化,當地群眾和其他地區聯系更緊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更強烈。”
2024年,西藏快遞業務量完成3046.5萬件,同比增長23.27%;快遞業務收入完成8.12億元,同比增長20.4%。
“小包裹連著大民生,映照經濟‘大圖景’。”西藏自治區郵政管理局副局長邱培剛表示,將繼續推動快遞業為生產要素流通和經濟循環“舒筋活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