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樣丨柯柯牙工程建設者群體:執“綠”為筆繪就戈壁新畫卷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治立
金秋時節,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緣的柯柯牙一帶林海莽莽、碩果盈枝。各類果園里陸續成熟的果實、柯柯牙紀念館里厚重的“綠色發展史”,吸引著果商和游客。
1986年,阿克蘇地區啟動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以下簡稱“柯柯牙工程”),接續實施過程中,這項工程成為全國荒漠綠化、“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典范,被聯合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列為“全球500佳境”之一,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柯柯牙工程建設者群體,先后被評為“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先進集體”“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黨政軍全民參與;這是一場“敢叫荒漠變綠洲”的壯舉,承載著人們對綠洲的期望;這更是一場三代人接續植綠的奮進之路。
全民打響綠色家園保衛戰
“這里造林之前,是坑坑洼洼的戈壁灘。一刮風,沙塵漫天,讓人難以睜眼,連城里也是風沙彌漫。剛開始種樹時,地硬得挖不開,每個人都是滿手血泡,最后又磨成了老繭。”日前,柯柯牙工程涌現出的先進模范人物之一依馬木·麥麥提在柯柯牙紀念館接受采訪時說。
到此參觀的游客難以相信,位于阿克蘇市和溫宿縣城區東北洪積臺地的柯柯牙,曾經是兩縣市城區風沙危害的主源地,當地居民一年中近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沙塵天氣中度過。
面對令人揪心的生存環境,1986年,阿克蘇地委、行署發出號召:決不能任由風沙擺布!在柯柯牙引水、植樹,搞一個綠化工程,用寬幅林帶擋住風沙。
于是,阿克蘇人不分性別、民族與年齡,憑著一把鐵鍬、一雙手、一塊干馕挺進戈壁荒灘,打響了綠色家園保衛戰。
8月20日,在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的一處林帶里,依馬木·麥麥提(右)和兒子艾斯卡爾·依馬木在察看林木長勢。受訪本人供圖
“當時沒考慮那么多,一心想著只要能改善生態,干什么都愿意。”從阿克蘇地區林業系統退休的宋建江回憶。當年,他和同事吃住都在植樹點上,白天氣溫經常在37攝氏度以上,就是戴上帽子,臉上也是皮膚皴裂,嘴唇往外滲血;夜晚不住地遭受蚊蟲叮咬。
怎樣來改變“春天一片樹,秋天一捆柴”“年年植樹年年荒,年年植樹老地方”的現狀?柯柯牙第一代造林人憑著堅定信念,頂著缺資金、缺技術的巨大壓力,在短短4個月修建了一條長16.8公里的防滲干渠,并經過反復嘗試,探索出一套先進的壓堿排堿方法,讓柯柯牙土地鹽堿含量從最高的9.87%降到了0.8%。
靠著這沖天干勁,柯柯牙工程第一個10年完成人工造林3.3萬畝,第二個10年完成人工造林6.55萬畝……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人,柯柯牙工程中,阿克蘇地區累計義務植樹參與人員達390萬人次,造林130余萬畝,創造了荒漠變綠洲、戈壁變果園的綠色奇跡的同時,也鍛造出了“自力更生、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柯柯牙精神。
接力增綠換來碧水藍天
2017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從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這些案例來看,只要朝著正確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阿克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的信心和決定更加堅定。更全面的綠色發展規劃、更大規模的產業振興行動、更穩健的生態治理措施全面鋪開,新的生態文明高地正在形成。”8月29日,阿克蘇地區林業和草原局黨委書記劉寧說。
繼柯柯牙工程之后,阿克蘇地區接續實施了阿克蘇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空臺里克、艾西曼區域“四個百萬畝”生態修復及荒漠化治理工程,這不僅是一場三代人植綠的“接力”,更是一場生態文明建設的接力。
2023年拍攝到的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道路左側建筑為柯柯牙紀念館。楊碩攝
第一代人艱難地拉開治理荒灘的序幕;第二代秉承父輩志向,繼續勇往直前,開拓新局;第三代接續奮斗,通過努力讓荒灘變成了綠洲,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
依馬木·麥麥提是柯柯牙三北防護林管理站第一任站長,在實施柯柯牙工程中,在他的感召下,他的兒子艾斯卡爾·依馬木上中學時就到柯柯牙幫忙種樹,長大后更是接過父親植綠的接力棒。
“要想改善生態,植樹造林也需要薪火相傳。”如今已是阿克蘇地區林草局林業發展保障中心高級工的艾斯卡爾·依馬木說。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持續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的阿克蘇地區,像他家這樣代代相傳、全家上陣參與荒漠綠化的家庭數不勝數。
如今,隨著“五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的推進,阿克蘇地區已完成造林483.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3.35%提高到9.0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37.75%,濕地保護率達52.5%,野生動物達270余種、野生植物達520余種,三代人的無悔堅守,換來的是今天的碧水藍天。
生態底色提升發展成色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按照“誰建設、誰管護,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阿克蘇地區引導激勵社會力量大力發展蘋果、紅棗、核桃等特色林果種植,走出了“以林養林”的發展新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柯柯牙模式”。
“給我一片荒漠,還你一片綠洲”。這是阿克蘇宗寶園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阿克蘇蘋果科技小院專家牟宗寶的座右銘。作為柯柯牙第一代造林人,年逾六旬的他,依然有著濃厚的種樹管樹情結。他常常在科技助農活動中告誡年輕人:“植綠不易,守綠護綠更難。要想養孩子一樣把樹養護好,這是‘生命樹’,也是‘搖錢樹’。”
2023年拍攝到的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一角。楊碩攝
劉寧表示,在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中,阿克蘇以特色林果業種植為重點,走出了一條環境好、生態美、百姓富的新路徑,讓特色林果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近年來,在原本生態極其脆弱的阿克蘇地區,柯柯牙工程在完善,柯柯牙模式在推廣、柯柯牙精神在傳承。柯柯牙工程建設者群體,留給子孫的是無盡的財富。
柯柯牙工程的實施,叫響了“柯柯牙”這個原來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地名,也讓鄰近原本普通的“紅旗坡農場”“實驗林場”聲名遠揚。
阿克蘇地區阿克蘇紅旗坡農場(現為新疆紅旗坡農牧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果農回憶,25年前,她和丈夫剛來到阿克蘇地區紅旗坡農場時,不相信到處是石頭、沙子的鹽堿灘上能種蘋果樹。夫妻倆憑著毅力融入到了柯柯牙工程造林隊伍中,不僅見證了荒灘變綠洲的奇跡,也讓阿克蘇“冰糖心”蘋果名氣不斷增大,見證了荒灘變“金灘”的奇跡。
柯柯牙工程建設者群體的事跡和精神,影響著疆內外越來越多的人。這幾年,在浙江省援疆指揮部的推動下,“我有一棵樹 長在阿克蘇”特色宣介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僅讓更多人能品嘗到了阿克蘇的特色林果,也品嘗到了阿克蘇生態文明建設結出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