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故事細節感悟總書記的英雄觀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置身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習近平總書記總是無比敬重那些與日月同輝的忠骨英魂,總是自覺堅定賡續弘揚民族千年傳承的浩然之氣。
說英雄,誰是英雄?今天為何仍然需要英雄?讓我們從這些故事細節,感悟總書記的英雄觀。
【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烙印于心】
童年時,母親帶著習近平到新華書店買《岳飛傳》小人書,回來后給他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
“我說,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親說,是疼,但心里銘記住了。‘精忠報國’四個字,我從那個時候一直記到現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標。”
后來主政一方,習近平同志這樣勉勵青年投身振興家鄉大業:“著名抗金英雄岳飛曾經說過:‘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
2015年9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頒發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明確提出并反復強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身許國、精忠報國是抗戰英雄最鮮明的品質。”
英雄情懷,烙印于心,歷久彌深。
【回望我們這個民族深邃的心靈史】
一路走來,習近平同志深深觸動于這片廣袤土地上長存的忠魂浩氣——
在正定,有感古代忠良趙子龍、顏真卿,近代革命志士尹玉峰、郝清玉的事跡,贊嘆“這是一塊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對燕趙大地充滿深情。
在福建,出席林則徐銅像揭幕儀式,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心有戚戚,“一直以此激勵自己”;讀長篇通訊《人民呼喚焦裕祿》,夜不能寐,提筆寫下:“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參觀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在浙江,從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到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再到秋瑾“夜夜龍泉壁上鳴”,念念不忘那些心系家國的慷慨詩句。
在上海,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前往“南京路上好八連”駐地,稱贊“好八連”是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英雄連隊。
2011年9月,在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同志引用魯迅的文章回望我們這個民族深邃的心靈史:“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一字一句讀出趙一曼烈士的家書】
“前一段,我再次看了一些抗戰家書,的確感人至深。”
2015年9月,北京中南海,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一字一句讀出趙一曼烈士的家書——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字字血淚,讀之動容。這是一名母親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決絕,這是一位英雄重整河山待后生的冀望。
榮辱系于一身者輕,系于國家民族者重。
【一篇親自審定的抗日碑文】
1984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正定主持岸下慘案死難同胞紀念碑揭碑儀式,親自審定的碑文,記錄了盧溝橋事變后發生在正定岸下村的一段悲壯抗爭史,村民黃騾駒與日軍殊死搏斗、英勇就義——
“有黃姓名騾駒者,拼生死以衛鄉土,持廚刀搏入寇群,劈斃一寇,重傷一寇,挫敵兇焰,張我正氣。黃騾駒力戰血拼,終以身殉國。壯哉此舉,中華之浩氣可歌,民眾之偉力見存!”
碑文昭昭,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英雄壯舉如在眼前。
【“群眾都是英雄漢”“遍地英雄下夕煙”】
誰是英雄?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神圣命題。
插隊到陜北,知青習近平同鄉親們摸爬滾打干在一起,打井、打壩、修梯田、辦沼氣,真正認識到群眾的智慧和力量,還自編了生產口號:“決戰一九七四年,干部帶頭抓路線,群眾都是英雄漢……打壩一座迎新年。”
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告誡黨員干部決策前務必加強調查研究:“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下鄉調研途中,見農民收割稻谷場景,不禁吟詠出熟悉的詩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講述全民族抗戰的兩個感人故事】
2014年7月,盧溝橋畔,出席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兩個感人故事——
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
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
2014年7月,首都各界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這一年,歲逢甲午。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抗日戰爭,中國勝利。從甲午失敗到抗戰勝利,歷史走過了半個世紀。”
當年9月,出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叩問:“中國當年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為什么能夠戰勝不可一世的日本軍國主義、奪取勝利呢?”
其中一個重要答案,堅定而有力:“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最深厚的偉力。”
【同俄羅斯老戰士的兩次互動】
2025年5月,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鏡頭捕捉到這樣一瞬——
當中國軍人英姿挺拔走過主觀禮臺,坐在習近平總書記身旁的俄羅斯百歲老戰士葉夫根尼·茲納緬斯基,滿懷敬意地豎起大拇指。習近平總書記微笑向他致意。
202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俄羅斯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當年在陜北的窯洞里,知青習近平就閱讀過那些記錄反法西斯戰爭的軍事著作。攤開圖冊,趴在炕上對照文章搜尋一個個不熟悉的異國地名。蘇軍將士“祖國雖然遼闊,但我們退無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的豪言壯語,使他久久不能忘懷。
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為18位俄羅斯老戰士代表頒發紀念獎章。
看到90歲的加維爾托夫斯基腿腳不便,總書記健步上前:“我過去給你頒獎。”全場報以熱烈掌聲。
10年后,再訪俄羅斯,在題為《以史為鑒 共創未來》的署名文章中,總書記深情表達“老戰士們的錚錚鐵骨和堅毅神情我至今難忘”,感嘆“英雄不朽,正氣長存!”
【談到中國維和女警察的生前愿望】
2015年9月,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習近平總書記講起執行任務時不幸殉職的中國維和女警察和志虹:“她曾經寫道:‘大千世界,我也許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載和平的心愿。’這是她生前的愿望,也是中國對和平的承諾。”
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聯合國維和峰會并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馬克思主義者為人類求解放的旨歸,鐫刻在此次演講的題目里——《中國為和平而來》。
【誰是英雄,要在“戰場”上見分曉】
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一家現代農業裝備企業。在一臺精密播種機前,聽聞只有中專學歷的研制者陳學庚當選院士,總書記說:“英雄不問出處,誰是英雄,要在‘戰場’上見分曉。”
科研扎根的戈壁荒原、脫貧攻堅的大山深處,救死扶傷的逆行出征、自我革命的祛疴治亂……和平年代,依然需要英雄;平凡人物,亦可成為英雄。
【盛世中國,如你所愿】
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20余萬軍民以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歡慶共和國華誕。
有一幕場景,感動了億萬國人。
一曲《紅旗頌》的深情旋律奏響,當禮賓車組成的致敬方陣徐徐駛過天安門,老戰士們用顫抖的手敬著軍禮,熱淚盈眶。習近平總書記揮手致敬。全場自發起立,掌聲雷鳴。
2019年10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三軍肅立,鐵甲生輝;鷹擊長空,戰旗如畫。盛世中國,如你所愿——
“他們信仰的理想正在實現,他們開創的事業正在繼續,他們書寫的歷史必將由我們繼續書寫下去。”
——選自新華社通訊《習近平的英雄觀》
新華社記者:朱基釵、胡夢雪、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