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當局文化部門負責人龍應臺,數十年來不斷刷新歷史,樹立各種書寫領域標竿。然而單以文字就能承載大江大海的她,進了臺灣立法機構叢林,能否靠瀟灑托腮、腳下球鞋全身而退?
3月龍應臺首次面對“立委”諸君時,綠營“立委”紛紛搬出從小學到大學時的記憶,搶著稱她“偶像”、“大師”。不過,蜜月期飛快結束,不到三個月,“大師”連備詢姿勢都被翻上臺面檢驗。
過去龍應臺向以“孤身俠女”、智者形象烙人腦海,但文化人的抽象思考高度,一旦丟入赤裸裸的政治現實,免不了一番廝殺。
以昨天段宜康詢問龍應臺是否認同李登輝“特赦”之舉來說,龍應臺想到會議的重點應是審查兩法案,脫口指“這是非常無聊的問題”,就不免墜入無謂的語言爭辯。文化人可以率性,但在政治場域中就很容易踩到紅線或落入陷阱。
龍應臺歷經人生江湖大風大浪,衍生出來的淡定托腮習慣,在熱中解讀政治姿勢的“立法院”,也成了傲慢。文化人龍應臺或許不免感嘆,畢生修煉的廣博知識、人生修養,放到臺灣的政治舞臺,竟完全不對盤。
然而正如昨天龍應臺不解為何“立委”能問與會議主題無關問題時,會議主席呂學樟即席為龍應臺上的課:你要了解“立法院”文化,“要慢慢適應”。龍“部長”既然身為政務官,選擇進廚房,恐怕仍得學習與臺灣政治環境共處,將政治敏感度磨到最尖銳。
究竟龍“部長”能否以“野火”精神,革新臺灣的文化現狀,甚至影響政治文化?未來這四年,恐是龍應臺未曾經歷的另一片“大江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