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特約撰述人、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今日撰文表示:
近日民進黨操作的兩件事,讓人們直搖頭:一是折騰兩周之久的“馬英九密會組頭說”中的“組頭”陳盈助,一夜間單憑民進黨的嘴巴化腐朽為神奇,從“地下賭盤大亨”變成了 “大善人”。二是民進黨制作“2元新臺幣柿子”的文宣,許多果農為此氣得跳腳,堪稱“口賤傷農”。
關于借《壹周刊》報道加碼抹黑馬英九密會陳盈助事件,在民進黨嘴皮子搬弄下,陳盈助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壞人,說明民進黨的價值觀錯亂。要打擊馬英九的時候,民進黨合力把陳盈助丑化成神秘且邪惡的“黑金人物”,暗示兩人關系不可告人。等到發現黨內同志都拿過陳盈助的好處,選戰也還得靠這號人物支持,陳盈助當場就 “立地成佛”了。無怪乎,民進黨前嘉義縣長陳明文與民進黨籍前“立委”蔡啟芳爭相贊揚陳盈助的為人,說他熱心公益,稱許他是 “嘉義的資源”。表面看來,這是民進黨選戰策略的收放自如,善于見招拆招,知道不宜戀戰;深一層看,這反映的卻是民進黨道德感的無根狀態,隨意顛倒黑白,只問選舉的利益得失,不問是非價值。
至于民進黨隨報夾送“2元柿子”文宣,其用意在于打擊國民黨,把馬當局形容成無能解決農業產銷問題的團隊;同時趁機倒打ECFA一耙,抹黑馬英九的兩岸政績,說臺灣農民收益不增反減,根本未受惠于兩岸交流。以民進黨之善于打農業議題,原以為此次出招“穩賺不賠”:一則“損”,說這一切 “都是馬英九的責任”,二則鞏固農民票,三則吸引同情農民的中間選票。然而,過度夸大的結果,不僅降低了文宣的真實感和可信度,更意外引起廣大果農的憤怒,這恐怕是民進黨始料未及的。
可見,盡管民進黨過去常以農民的代言人自居,但他們卻經常一手拿著菊花,另一只手卻拿著利劍;一邊喊著要對老農津貼加價,一邊卻在發行水果月歷叫賤老農,把農民辛勤一年的成果,當成用來批斗國民黨的政治工具。這對長期死忠支持他們的中南部農民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總體而言,民進黨制作這張抹黑文宣,犯了三大錯誤:一是不誠實,制造不實的價格行情;二是自恃擁有基層農民鐵票,其實卻對他們缺乏真誠關懷;三是以偏概全,故意把少許例外狀況說成普遍現象。此三項錯失反映的民進黨心態,就是農民只是選舉工具,農業議題也是選舉工具,為了勝選,全都可以拿來消費。
本報特約撰述人:潘錫堂(臺灣淡江大學陸研所教授)